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算命大师 >

王阳明简介 预言算命经历与故事

  • 算命大师
  • 2023-01-11 19:2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二、王阳明人物生平  
1、生而不凡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2、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石和尚)、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被父亲斥为狂妄。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3、步入仕途  
弘治五年(1492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4、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5、南赣定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江西中南部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王阳明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江西的客家人中,恢复了秦汉唐的保伍制度,并立足于汉唐的“父老——子弟兵”制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装,重建中国基层的武士制度。山贼平定后,王阳明凯旋回到赣州,颁布文告,兴办学校,制定《南赣乡约》,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还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这所书院在清末更名为阳明书院)。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好斗逞凶的民风民俗得到改变,南赣风气为之一新。  
特别是王阳明对畲族的教化,当时与官府对抗的多为畲民。王阳明通过教化畲民,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经过王阳明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的综合作用,闽粤赣交界处的畲民由此“去蛮化”,“梗化”“顽民”开始“新民向化”,大量畲民迅速汉化,融入转化为福佬人或客家人中。一些不愿汉化的畲民,要么退入更深险的山区,要么辗转迁徙至闽东、浙南等地,闽粤赣边的族群格局因而发生巨大变化,畲民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  
6、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7、守制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准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总督两广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9、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三、王阳明主要成就  
1、军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2、思想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陆九渊,集大成者则在阳明。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人物评价  
1、朱载坖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2、朱彝尊  
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3、王世贞  
(1)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2)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  
(3)理学之逃,阳明造基。  
(4)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4、张岱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5、沈德符  
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6、黄宗羲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7、黄景昉  
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8、魏禧  
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9、王士祯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10、纪昀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11、张廷玉  
(1)阳明之学既出,天下宗朱(熹)者,无复几人矣。  
(2)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12、曾国藩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13、邓之成  
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14、严复  
(1)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2)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15、梁启超  
(1)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  
(2)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16、章太炎  
(1)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  
(2)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17、孙中山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18、蔡元培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19、三岛毅  
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20、东乡平八郎  
一生低首拜阳明。  
21、高濑武次郎  
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22、胡哲敷  
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23、钱穆  
(1)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2)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24、张岱年  
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25、杜维明  
(1)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2)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五、个人作品  
1、文学  
《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  
2、书法  
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他的书法主要师承王羲之,兼参欧阳询和黄庭坚的骨法。他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3、著作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
王阳明相关预言算命经历与故事延伸阅读  
一、王阳明高祖精通卜术,临终卜卦28字预言百年后应验  
千古完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不仅创建了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开办学院授徒讲学,他还运用奇谋妙计,剿匪平叛,为大明朝立下了不朽之功,被后世称为三不朽之人物。  
王阳明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从他出生一直到去世,充满了各种神奇色彩。他生而不凡,在母腹中足足待了十四个月才降临人世间,出生前奶奶又梦到神仙送子,五岁时巧遇高僧指点,少年时又屡遇相士、老道点拨和预言,而且每每应验。  
王阳明通过一生的修行,不仅精通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而且文武双绝,悟道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是历史上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如此神奇的人物,真乃几百年一遇。  
也许正如余秋雨所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而王阳明的出现,冥冥之中,好像上苍在百年前早已做好了安排。  
据《王阳明先生全集》中的《年谱》记载,王阳明的祖上可以追溯到王羲之;而《阳明先生行状》中是把王阳明的祖上追溯到西晋的王览,总而言之,王阳明乃是琅琊王氏之后,祖上高贵的很。  
王阳明的祖上初居山东琅琊,而且很多人都位极人臣,在多个朝代都曾是朝廷的的重臣,后来王羲之迁往浙江山阴,到王寿时又迁往余姚,后来王氏一族就在余姚定居了下来。后世子弟因看不惯朝廷的腐败、尔虞我诈,渐渐从官场退去,以耕读为业。  
其中王寿有个五世孙叫王纲,而王纲是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曾为了躲避战乱,和母亲隐居五泄山。有一日,一位老道士夜宿其家,道士因感王纲的恭行,传授给他占卜术,并赠予奇书。  
后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王纲,王纲军功卓著,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但不幸的是,在剿匪时被海盗所杀。王纲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彦达誓死不做官,王彦达之子王与淮也不做官。  
自王纲去世后,儿子、孙子都不做官,所以家庭收入就少了,过的很清贫。但好在王纲把道士传授给他的占卜术以及奇书都传给了后人。其中王阳明的四世高祖王与淮,不仅学习道士传授给祖上的占卜术,还到四明山和高人学习《易》,所以十分精通占卜术。  
由于王与淮给人卜卦出奇的精准,所以远近之人,都求他卜卦;当时的县令听说后,也前往卜卦,但县令没有个次数,有时一天去好几次,导致王与淮特别厌恶,最后王与淮当着县令的面,把占卜之书一把火给烧了,为此得罪了县令。  
得罪县令后,王与淮就隐遁到四明山的山洞里。后来朝廷征召全国奇才,县令趁机构陷,说王与淮对朝廷有敌意,所以隐遁。朝廷使者大怒,派人入山搜捕,王与淮在躲避追捕时不慎失足跌入山崖,从此落下残疾。  
使者抓到王与淮后,得知他隐遁山林的实情后,就建议让他的儿子出来做官,这样他就可以不去做官,反正朝廷有令,他家要有人出来做官,所以王与淮的儿子王杰就到县学补弟子员。  
当时世人都不解,王与淮的祖上虽然为了朝廷平叛,而遭海盗杀害,但都过去很久的事情了,难道他真的想着整日隐遁山林吗?家人过得十分清贫,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难道他就不想为家人改善下生活,即便不去朝廷做大官,在地方做个小官,好歹也能让家人吃饱穿暖吧。  
为此,王与淮曾解释说:“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四世高祖王与淮,并不是真心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故意让家人一贫如洗,只是他精通占卜术,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  
在临终之时,他对儿子说,自己之所不做官的重要原因因为自己占卜过一次,遇到“大有”之“震”,最后又对儿子说了二十八字预言:“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说完这句预言后,就飘然去世了。  
王阳明的四世高祖预言说:自己的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然而一定要他日后再世才能兴盛,一旦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  
这句预言还真的在百年后,王阳明的身上得到了应验。王与淮有子王杰,王杰有子王伦,王伦有子王华,王华有子王阳明。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被朝廷再次启用,而且官职屡屡升迁,45岁时被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成为手握兵权,镇守多地的巡抚大员。  
担任巡抚期间,王阳明一边剿匪,一边开办学院,讲授阳明心学,恩威并用。他在职的几年内,不仅平定了盘踞山林多年的盗匪,还使得民风大变,世人向善,欣欣向荣。为了长治久安,王阳明还设置了平和、和平、崇义三个县,三个县治一直持续到如今。  
48岁时,王阳明又在江西用奇谋,不等朝廷发兵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立下了不朽之功。后来王阳明把宁王的财产用之于民,替百姓们缴税,百姓为此感激不尽。为此,凡是王阳明到过的地方,百姓都自发地为王阳明立祠堂,感恩他的功劳;筹资开办学院,传播阳明心学。直到今天,全国各地,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活动,来纪念王阳明,传播弘扬他的阳明心学。  
1521年,明世宗嘉靖帝即位,论功行赏,先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又加封为新建伯,并世袭。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病重去世,王华去世前夕,朝廷因念王阳明的功劳至伟,特意追授王阳明之父王华、祖父王伦、曾祖父王杰都为新建伯,至此王阳明一家四世为伯爵,并代代相传。  
此时,正应了王阳明四世高祖王与淮的那28字预言,王阳明因功受赏,使得整个家族贵不可言,而且这等富贵旺盛且持久,直到明朝灭亡。  
如今王阳明虽已远去,但他创建的“阳明心学”却风靡海内外,影响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蔡元培、郭沫若、张岱年、余秋雨等,也曾认真研读过“阳明心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蒋介石还因崇拜、纪念王阳明,于1950年,将台湾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小观音山一带,原名草山的山区改名阳明山。1969年,在阳明山公园内,又建造了阳明书屋。日本明治时代的“军神”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心即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已经深入众人之心,并且当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创造了不菲的成绩。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  
王阳明心学高扬的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初心,洒脱的胸怀,从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意义,让疲惫脆弱的内心重新获得强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围中获得内心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良好的指导思想。  
同时,王阳明心学对个人发展,思想解放,事业、仕途的开拓进取都有着有益的启示,为此,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因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一生,读懂他的阳明心学,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二、王阳明算命经历  
据《王阳明年谱》的说法,父亲王华进京两年后的一天,王阳明跟往常一样,和同伴在大街上玩耍,偶遇一位算命先生。  
当他们经过时,这位算命先生一把拉住小时候的王阳明,然后说道:小朋友,你这种长相,难得一见。  
我们知道,王阳明从小立志当圣人,尽管“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越是怪事、奇事,他就越有兴趣——其实不仅是王阳明如此,他爷爷和父亲亦是如此,否则,很难解释他们三代人都喜欢研读《周易》。  
于是王阳明停下来,饶有兴趣地对这位算命先生说道:愿闻其详。  
于是算命先生对王阳明说了一番高论,即:  
“当胡子长到衣领时,你就开始进入圣境;当胡子长到心胸时,你就结了圣胎;当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成为圣人了”  
王阳明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因为在他内心深处,这些话正是他想听也想要的。  
古人讲:相由心生。  
这在许多人看来,听听就算了,不必当真,但在王阳明看来,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以及未知的人生境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算命先生的那番话,让王阳明更加坚信自己终会有一天,会成为真正的圣人。  
甚至可以说,王阳明的一生,虽然遇见许多奇人奇事,但这一次,无疑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奇事之一。  
当然,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算命先生的那些话,而在于王阳明本人。  
何以见得?  
我们知道,无论是奇事还是预言,只要你没有对它动了心思,它很可能就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淡化掉,就好比一个美丽的女人,只要你没有对她动了心思,那么她的美,就不会成为你的束缚一样。  
但是,王阳明从小就动了“成为圣人”这一心思,并且将它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  
王阳明故居  
所以,这一次奇遇,正是奇人遇奇事,也是为什么讲这件事会影响王阳明一生的真正原因。  
三、王阳明奇闻怪事经历  
1、瑞云送子:怀胎十四月,只等仙人送子  
在王阳明出生之前,他的母亲郑氏已经怀胎十四个月,迟迟未能分娩。对于这种严重违反常理的事情,包括他的父亲王华、祖父王伦、祖母岑夫人在内的众人都感到很是奇怪,但也没有办法。  
直到1472年10月31日,岑夫人梦到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仙人,在美妙的音乐中缓缓向她走来,并且送给她一个婴儿。岑夫人从梦中惊醒,竟然真的听到婴儿的哭啼声从远处传来,原来怀孕十四月的郑氏终于产下了一个男婴。  
王阳明的祖父听闻此事,也感到很吃惊,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为了彰显王阳明应运而生的身份,他的祖父便为王阳明取名为“云”,王阳明出生的小楼也就被称之为“瑞云楼”。  
2、圣僧治病:五岁不能语,出口即成章  
虽然王阳明的出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但这并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一个神奇的童年。事实上,与同龄人相比,王阳明的成长速度着实令王家人担忧,因为他已经年至五岁,但仍然不能言语。要知道,像他这样出身书香世家的孩子,到了五岁已经开始读书写字了。  
直到有一天,王阳明与一群小孩在玩耍,恰好有一个神僧从他们身边经过。神僧看到王阳明之后,说了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这句话云里雾里的话,传到了王阳明祖父的耳中,他立刻明白了神僧所言是何意思,将王阳明的名字更改为“守仁”。  
至于为何更改为“守仁”,是他的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神奇的是,改过名字的王阳明立刻就能够言语了。原来最初的名字“王云”彰显了王阳明的身份,但也道破了天机,所以遭到了天谴。  
更名之后的王阳明,不仅能够正常开口说话,而且还背出了他的祖父曾经读过的书。他的祖父问王阳明何时习得,王阳明回答说“闻祖读时已默记矣”。  
3、道士算命:精准预测一生轨迹  
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高中状元。第二年,受父亲要求,他连同祖父一起到了京城,并在京城上了私塾。在往返私塾的路上必然会经过一个街道,王阳明没事的时候经常与同学在这个街道上闲逛。一日,王阳明正在与同学闲逛,突然被一个道士拦住了去路。  
道士观察王阳明许久,说了一段话“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翻译过来就是胡子到了脖子时,进入圣境;胡子到了胸部时,产生圣人坯胎;胡须到达肚脐眼时,能结出圣人果实。  
当时的王阳明并不是特别明白道士的话语,不过他还是记住了道士的话语。后来王阳明之后的人生经历,基本是按照道士所预测的那样发展。事实上,在道士作出预测的时候,王阳明就已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了。  
最典型的莫过于他与私塾老师关于“何为第一等事”的辩论了。私塾老师认为“惟读书登第耳”,而王阳明则表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年纪轻轻就已经透露出要做圣人的志向,却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姜尚吧
下一篇:王阳明吧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